客家文化研究始于清末,成于民国。关于客家民系的形成有着太多的传说和解读,在当下的社会,无论是潮起潮落、风云诡谲的商界,亦或意气昂扬、挥斥方遒的政界,更甚者在世界舞台上,客家人均有一席之地,举足轻重。那么客家,究竟源于何处、起于何时?
客家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罗香林先生认为,“客家”是汉民族下的一支民系。据了解,世界上的客家人口已达1亿,“客家”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广、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,是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一、客家的形成
客家的形成有个历史过程。
首先是作为一种文化被研究和传播。包括三个阶段:(1)客家意识的觉醒。客家意识的觉醒缘于被压迫的自卫斗争。嘉庆年间,博罗、增城、东莞等地已出现土著与客家之间的冲突。宋湘、徐旭曾是客家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。(2)客家研究的发生和兴起。客家研究的发生缘于更大的社会冲突,一是清咸丰同治年间,在恩平、开平、阳春、高明、阳江、新宁、高要等县发生大规模械斗,多个村庄夷为平地,其残酷不亚于战争;二是太平天国运动,其主要领袖洪秀全、杨秀清、石达开等人都是客家人,客家随着太平天国而闻名中外,为世人注目。在客家问题举世瞩目时,黄遵宪率先开始了客家文化研究,因此,在客家研究上,黄遵宪具有开创性的意义。客家研究形成学术规模缘于社会冲突后的文化斗争,即光绪末年的《教科书》事件,把土客矛盾带进教科书,此举激怒了客家,客家借此事件宣传客家的历史,争取名誉权和生存权,成立了“客家源流研究会”、“客族源流调查会”等客家社团,以《岭东日报》为阵地,发表各种文章和专著,矛头直指《教科书》。该事件激活了客家意识,促使客家人掀起了一场构建客家意识的文化运动,使客家问题凝结成超越时空的文化问题。(3)客家学的确立。客家学的确立是从1933年罗香林撰写的《客家研究导论》的出版开始。他从客家的定义到客家的基本理论,从客家的历史源流到地理分布,从客家杰出人物到客家的贡献,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客家问题,并提出了影响极大的五次大迁徙说,完成了客家学的理论构建,为客家学的奠基人。从宋湘、黄遵宪到罗香林,构成了客家研究史的起源里程。
其次,客家先民的迁徙。关于客家先民南迁的时期,有三次迁徙(范锜),四次迁徙(陈运栋)、五次迁徙(罗香林)、六次迁徙(饶颖奇)、八次迁徙(詹天庠)之说,无论是多少次迁徙,可以肯定的是客家先民是从北向南迁徙,在迁徙过程中,大部分人迁走了,但也有小部分人留下来,形成了客家民系宽广的地域分布。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报道统计,全国有20个省区有客家人聚居,分布于372个县市(含香港、澳门)。当客家族群意识觉醒后,通过各种报纸及著作等,很快就在多个客家地区、甚至海外形成呼应,如1900年钟用龢针对四会县志把客写成“犭客”,特意撰写土客源流考一文发表在香港报纸;海丰人彭阿木发表日文“客家的研究”,引起日本人对客家问题的重视;外国人梅依斯氏、弼顿查理斯、哀德尔等等,都发表过客家问题的著作。客家的问题就变成了大半个中国的问题,影响极大。
再次,客家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影响。根据目前客家人聚居地方,可以看出,福建的客家聚居地都在闽西的武夷山东侧、玳瑁山两侧;广东客家在粤东的莲花山脉、罗浮山脉、九连山脉,大庾岭南侧、东侧;江西的客家人主要聚居在赣南;湖南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湘东南的南岭与罗宵山脉中;广西的客家人分散在大明山左右、大瑶山两侧、十万大山至北部湾。客家人居住在这些高山峻岭中,交通非常不便,与外界联系较少;环境的恶劣,有迫使大家聚族而居;由于风俗习惯语言与当地人不同,交往较少等等,让分布在各个地域的客家人一直保留着祖先遗留的语言、风俗习惯、崇文尚武的思想等等,形成了汉民族中唯一一个跨地域的民系。
二、客家的发展
罗香林1933年撰写的《客家研究导论》的出版,标志着客家学的基本确立,从此,客家观念深入人心,对整个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20世纪80年代后客家研究重新崛起,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一门显学。我国陆续成立很多个客家研究机构,如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客家研究中心、厦门大学客家学研究中心、江西省中国客家问题研究中心、江西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、北京大学客家学研究中心、陕西客家文化研究中心、湖南客家研究中心、四川客家研究中心、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中心、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、台湾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、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院、梅州市客家研究会、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等等,特别是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依托梅州地区的地域和文化优势,成立20多年来,致力于客家民俗、客家历史、客家社会、客家方言、客家文学、客家美术、客家音乐、客家建筑等文献和口述史的收集与整理,并积极与美国、法国、日本及中国香港、台湾等地区开展学术合作和调查活动,从不同的视角、不同的层面,多学科地开展对客家人文资源的挖掘与研究,发展和完善客家学研究理论与方法,推动了客家及客家文化的发展。成立了客家人联谊的会议——世界客属恳亲大会,第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于1971年9月28日在香港崇正总会举行,每两年举行一届,自21世纪以来每年举办一届,已在亚、美、非三大洲11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,规模逐渐扩大,已由单纯的恳亲联谊,发展为融经济合作、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于一体的活动载体,影响非常大,对客家文化、经济、文化研究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。
罗香林在《客家研究导论》中曾把民系的发展比喻成人的自然生长期,有婴年、童年、少年、壮年、中年、老年、衰年七个期,他认为他那个时代是客家族群的少年期,但现在是什么期,没有人能估计。但很明显的是,随着经济的发展、交通的便利、通讯的发达、特别是互联网络,已经把整个地球的人都变成像在同一个村里那么方便,客家人原有的一些特征、特点也在慢慢改变甚至消亡了。就如客家婚礼,已经跟其他地区没有任何区别了。又如罗香林说的,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从事不同的职业,分工合作,分担风险,以保全整个家庭的稳固,计划生育后,都只有一个、两个孩子,也不可能再遵循祖先的遗训了。再如客家的围龙屋,由于不符合现代人的要求,大家纷纷在外另起新楼房,不再有客家特色,而围龙屋由于长期无人居住,很多围龙屋无人维修,面临倒塌。目前还没有变化的是客家语言,但是是否会越来越少人讲,以致消失呢?
将来怎么样,我们无法预测,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存现有的客家文化资源,以供后人研究利用。